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

2023-02-07 来源:筏尚旅游网


大学生积极心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

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优化个人品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最大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和应对障碍性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两大因素:一是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二是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通过内化,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义。大学生的这种价值观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内在动机形成同化,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做到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在现实中,人总是将成功归为内因,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体会不到被爱的温暖;将失败归为外因,无视能力的提高,也体会不到爱别人也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享受。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认识到成功是自己努力与外界支持的结果,失败也不能完全归因子外部。一个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大学生失败或受挫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主动寻找原因,其他学生也会主动寻找原因,那么,大学生自身更应该寻找真正的原因。如果原因归于内因,大学生自身就要提高能力,如果原因归于外部,大学生就要主动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同学解决问题。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

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